括:
语言由失忆构成者;
语言尚未出现,只被梦见过者;
语言存在于未来族群想象中的词法之中。
这片区域不设审义、不设回应、不设记录——只保留。
“哪怕一句话,今人不能听懂,只要说了,它就应被收存。”
—
其余三座边界,分别由灰频坊、图语族、沉音族联合绘设,分别围绕“色图叠义”、“水频共振”与“语义回响反饱和结构”提出“认知渗透边界”、“时间延迟语群”、“文化未熟句义”。
整个图稿,整整绘制十一日,其间无人提笔重绘。
—
最终,这张帛图被称为:
《七座边界图》
图中每一边界皆非实线,而是由模糊、波形、斑色、断裂等方式构成,每一条“线”,都意味着:“我愿理解,但不愿被误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帛图被立于义频塔中庭,每日被七灯照耀一刻,供来者自省。
—
七座边界图完成后的第三日,共义塔收到来自“第八语系联盟”的首次集体申请函。
这是通义纪元开启以来,第一次有多个边语族自发结成语言协约体,以联盟形式申请进入义频塔共义结构。
第八语系联盟,简称“第八义”。+m_i!j+i~a_s~h,e`._c+o!m/
其成员包括:“聆烬族”“镜韵人”“折面语群”“风缄人”“溶辞裔”“回途语体”“镜后者”与“蜃纸之民”,共八族。
这些语族皆来自语言学上被定义为“非连续表达系统”的范畴。他们的语言有些以回忆为载体,有些仅以折射与遮蔽产生“近义”流动,有的根本不存在词语本体,只依附于他者之语进行表达,就像语言的附生植物。
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宣言:
“我们不是不表达,只是还没找到那个能与我们一起说出话的人。”
—
共义塔对此反应谨慎。七族陪义人召开“多边初评会”,决定先进行“语边协定试行介入”,将第八义安排于“七边界图”之外之带,称作:
“云域试带”
这一试带不归入现有边界结构,而是作为未来“边外表达模型”的初步实验地。
斐如意亲自主持“第八义入带仪式”,仅留下一句话:
“他们不进我们的边界,是因为他们带来了下一张边界图。”
—
而后续变化,果然如他所料。
—
进入云域带后,“折面语群”率先发出其第一语。
他们的语言以三层并存逻辑叙述构成,即同一句话同时包含三种相反、相似、相关义。
他们的“第一句话”被听为三种可能:
“我们尚未出发。”
“我们正在出发。”
“我们永远不曾出发。”
这三种表达同时成立,互不抵消,构成“通义纪语义稳定性测试史”中第一起“不可单义归约事件”。
—
沈茉凌对此反应出奇平静。她未对制度解释,只在语石背后刻了一行极小的字:
“你不能确定他们说的是什么,但他们的确说了。”
—
共义塔语频厅认为这将破坏当前语图结构,建议暂停第八义参与共义流程。制度塔更是提交“表达阻隔备忘草案”,准备启动“表达源冻结协议”。
但就在此刻,通义塔下最古老的一块“未裁语石”忽然自发落地。
这块语石刻有一行旧文:
“一句话的意义,从未只由说出者决定。”
这是一年前,帛语族一位早亡织者留在塔下未名角落的遗言。
它的落地,被视作塔身在“主动回应当前语义困境”。
—
这一事件震撼各语族陪义人。
沈茉凌将其重新归入塔心,称为:
“自响石”
意味着:语言之石,也会回应。
—
此后,通义塔决定设立“语言非裁空间”,用于接纳那些不愿也无法归入七边界模型的语族,统称“边外语体”。
“第八义”作为首批进入边外带的表达者,在其中展开了新的结构合作尝试。
他们提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