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西老水巷,一个老妪在墙上画了一行点和线,据说是已灭绝百年的“摇溪语”的日常招呼:“天上的灯今天喝水了吗?”

而制度竟然未曾清除。

他们不再用“违规表达”处理这些语言痕迹,而是由语义监察小组将其列为“社会表达痕量样本”,静观其变。

这种沉默,是容忍,还是预备,是火种,还是陷阱,尚不可知。

灰频坊内,“万言图谱工程”迎来第六次结构修订。

顾清言在一次深夜会议中提出:“表达地图不仅该包含‘想说’的路径,还要记录‘被迫沉默’的裂谷。”

他说完后,现场沉默数息。

铎野率先点头:“这正是我族老者最怕的——不是没人听,而是沉默变成了传承。”

苏离如于是将“裂义标记”列入图谱框架:

每一语族表达中,若曾因制度、战争、流亡、文化压制而断裂,便以“裂义火痕”标示;

图上每一道火痕代表一次“沉默的爆发”,一次“说了却不被信”的事件;

火痕不评对错,仅记录“表达被压断的事实”。

制度词频室观察员得知后首次表态支持:

“表达地图若无历史压迫痕迹,则只是自说自话的理想主义。”

就在万言图谱扩容之际,西城“画语集坊”首度向灰频坊传递合作意向。

画语族,是一种以“笔势结构”为核心的表达系统,强调“起笔即意、收笔即断”。他们反对句式、反对复述,认为复述是对原义的污损。

他们只书一次,每人一笔,不准再写。

画语族使者带来一幅巨图,名曰《止语图》。

整图仅一条弧线,一处泼墨,其下书一小行画语旁注(已转译):

“此图代表那一次我们全族沉默,但不是我们不说,而是你们不听。”

这幅图在坊中引发震动,最终被挂于“归声灯”北侧,并为此扩建一块新墙,命名为:

“断声壁”

自此,“归声灯”、“听火”、“结声火”与“断声壁”构成灰频坊文化的四大“表达遗构象”。

制度反应日益复杂。

魏殊私下召开闭门会议,首次提出一个令全场震惊的提案草稿:

“若表达地图之构建已成不受制度主导之公共结构模型,则应考虑设立‘表达自治特域’,由表达群体自行承担语义流通之社会后果。”

他称之为:

“表达之域外化建议案”。

这是制度高层首次暗示:或许表达,终究无法彻底纳入制度体系。

沈茉凌得知此事,在第三日清晨将一份密函送往灰频坊:

“若他们真的设域外化,你们愿不愿意,建自己的制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坊中人一夜未眠。

沈茉凌的密函放在归声灯下整整一夜,无人敢第一个开启。

那是一道试探,也是一道邀请:

制度之外的制度,你们可敢自建?

翌日清晨,姒然在归声灯前取下密函,只说一句:

“既然他们问我们愿不愿意,那就说明,我们已经值得被问。”

这句话传出后,灰频坊召开了历时最长的一次内部圆议会,主题只有一个:

表达是否有权自建其“义约结构”?

这不是语言权、文化权或翻译权的问题,而是一个极端敏锐的词:

“制度权”。

如果表达者拥有构建“义约”(即:以表达者自身规则构建义务、责任与传播机制)的权限,那么制度将不再是唯一的“语义承担者”。

斐如意最先提出肯定:“我们已经在做了——共构结构、陪义图、听者认证,哪一样不是制度该做但我们先做了?”

铎野却沉吟道:“但制度意味着秩序。如果我们自建义约,谁来防止语言被滥用?”

顾清言没有发言,只在会后留下一个提议文:

“表达自治议席构想草案·灰频型初级”

提案内容包括:

灰频坊可自行设立“表达责任共议席”;

该议席由表达者、译者、陪义官与结构监听志愿者四方组成;

不主张与制度对抗,但以“表达结

不想错过《深渊集》更新?安装卡卡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