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指出“辟”、“侔”、“援”、“推”四种辩论方式的逻辑要求与常见逻辑错误。+h_t·x?s`w_.*n′e′t~墨子的逻辑学可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天竺因明学媲美,并列为形式逻辑三大源流。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大派别,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见《韩非子·显学》)。分别以谈辩、从事、说书为主要思想,其中谈辩即辩论,从事即研究科学,说书即教书和研究各种典籍。他们各自以为是正宗,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甚至互相倾轧窝里斗,致使墨家元气大伤。到了战国后期,墨家三派又会合成两支: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入“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二′叭/墈_书`网~ `已.发`布?罪¨歆-璋/结′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从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两千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治墨者屈指可数,能找到的有:晋时的鲁胜,唐时的乐台,宋代的何芜及元代的陆友等。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谓是“凤毛麟角”。这其中的原因有秦始皇的以法为教、焚百家之书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不利政策,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大抵说来,还是墨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以实行,加上墨家独特的巨子组织,已经是一种变相的神秘组织,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于心灵,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地应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地没落了。
《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声学、代数、几何等内容,前人称其为《墨经》。/鸿′特¢晓\说,网? ′首/发?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对许多方面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力学方面《墨经》中提出了关于机械运动的定义为:“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同时墨家学派掌握杠杆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两个世纪。在光学方面,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墨经》中记载了墨子及其学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精辟的分析,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在数学方面,《墨经》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例如中学数学教材中所举的《墨经》中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尽管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发现,足以令当今学术界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9.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 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一学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