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徒步禅’,行者踩苔知滑、踏叶知枯,此乃‘足触地,心印地’。”
指雁阵喻之:“读书如观雁字,行路如随雁飞:字有行而雁无迹,智在行而不在书。吾见‘水行无状’,乃悟‘上善若水’;见‘草木春生’,方知‘反者道之动’——此非‘行即道,道即行’?西人海德格尔言‘人诗意地栖居’,恰如吾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止皆智,非关书册。”
,!
终章·五老论学行之辩:破茧化蝶
客长揖再拜:“闻诸君言,如拨云见日。然世有两惑:一曰‘书即世界’,谓‘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二曰‘行即流浪’,谓‘远游无归即智慧’,愿闻破之。”
张骞公顿策曰:“此如井蛙观天!昔有书生诵《徐霞客游记》,谓‘黄山险道可笔绘’,及亲登‘鲫鱼背’,两股战栗——此乃‘书是舟,行是海,舟不在海,焉知浪高?’今之‘虚拟现实’,虽能模拟珠峰,然无风雪侵肌,焉知‘海拔五千米肺如灼’?”
徐霞客公抚掌曰:“更有‘盲行者’,如醉汉走马,过宝山而不识。吾游武夷,见‘悬棺’挂壁,初疑‘仙术’,后察‘岩缝有栈道遗迹’——此乃‘行而思,思而行’。今之‘研学旅行’,若车览敦煌而不摸壁画,船过三峡而不辨江声——此非‘行若飘蓬,智如浮沤’?”
郦道元公叹曰:“要之,学行如茧与蝶:书是茧,行是破茧。茧不厚则蝶无力,行不实则智不活。吾注《水经》,采民间‘青牛导水’传说,又考‘水经注疏’旧文,终成‘因水证地,因地证史’——此乃‘书行相参,智如泉涌’。”
马可虚影遥应曰:“吾尝见波斯学者,诵《天方夜谭》谓‘辛巴达航海虚诞’,及随商船遇‘飞鱼群蔽日’,方信‘书中奇事,多在行中’。今之‘深度游’,居渔村学织网,知‘网目三寸得鱼’,此乃‘行得深,智得真’。”
老聃公隐入古槐,唯余声绕枝:“道可道,非常道;路可行,非恒路。诸君但记:脚踩荆棘时,方知刺之锐;手捧流沙时,方知沙之逝——此乃‘万卷书墨,不如一足泥香’也。”
西风过槐,落叶覆径。客拾得徐公遗落之《滇游日记》残页,见“泸定桥铁索,每环重七斤”旁注:“亲量得之”。乃知行者智慧非在书页行间,而在足履所至:如张骞持节,节旄落而西域通;如霞客荷锄,锄痕深而地理明;如老聃跨牛,牛蹄远而道心现。书与路,本是智慧双翅,缺一难飞——然无行路之实,万卷终成纸上尘矣。
喜欢杂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