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人物:

太史公(简称“公”):饱读诗书的智者,熟知古今典故,擅长以历史经验阐明事理。!l~a\n^l^a*n`x^s...c!o+m~

贾生(简称“生”):年轻的商人,初入商界经营店铺,常因账目混乱陷入困境。

场景:一日,贾生因账册杂乱导致店铺亏损,听闻太史公学识渊博,特登门求教,两人在书房展开对话。

贾生(满脸焦虑地拱手行礼):久仰先生大名,听闻您学识渊博,如今晚辈遇到难题,特来请教。小店开张数月,本想盈利,可近日盘点时发现账册混乱不堪,连亏损多少都算不清,实在不知如何是好,还请先生指点迷津。

太史公(抚须微笑着回礼):贤侄不必客气,且把详情说来,我们一同分析。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经营的根本在于账目清晰,账册混乱就像行船没有船舵,终究走不了远路。

贾生(愁容满面地叹气):先生说得太对了。起初开店时,我以为只要货物卖得好就能赚钱,没把账目当回事。每天收的钱、花的钱随手记几笔,忙起来就把记账的事抛在脑后。如今攒了几个月,账册乱得像团麻,收入支出对不上,盈亏更是一笔糊涂账,真是愁死我了。

太史公(微微点头,神情严肃):《管子》里讲:“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l^u_o¢q`i\u.f_e?n¢g~.¢c^o¢m′”(《管子·七法》)账目里的“数字”是经营的根基,连数字都搞不清,怎么知道店铺是好是坏?以前商鞅治理秦国,“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史记·商君列传》),用明确的法度规范经济,秦国才能变得富强。你经营店铺,虽说规模比不上国家,但道理是一样的,账目不精细,早晚会出问题。

贾生(面露愧色,虚心请教):先生教训得是,晚辈知错了。可现在账册已经乱成这样,该从哪里开始整理呢?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太史公(思索片刻后缓缓道来):《论语》里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整理账目急不得,当务之急是把现有账目分类——收入归收入,支出归支出。收入可以细分成货物销售额、其他收入等;支出可以分成进货成本、店铺租金、人工费用等。这样才能理清头绪。以前萧何进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相国世家》),把文书分类整理,才知道天下的地理、人口、经济情况,为汉朝建立打下基础。你也可以学学这个办法。

贾生(点头称是,眼里燃起希望):多谢先生指点,我明白了。·兰_兰·蚊!穴! ?无·错¨内-容-那在日常经营中,怎么避免账目又变混乱呢?

太史公(语重心长):《荀子》有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记账得有耐心和细心,每天关店后及时记录每笔收支,别拖延。还要专门准备一本账册,按规范格式写清楚日期、事由、金额。这样账目才能清楚。另外,要定期对账,每月小结,每年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就像《礼记》说的:“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礼记·中庸》)定期对账既能理清账目,也能督促自己用心经营。

贾生(面露思索):先生说的定期对账,我听说过但不知道怎么做,能不能详细讲讲?

太史公(耐心解释):对账得先把收入和支出分别汇总。收入方面,统计每种货物卖了多少、赚了多少,看看哪些好卖、哪些滞销;支出方面,检查各项费用合不合理,有没有乱花钱。然后用总收入减去总支出,算出是赚是亏。再和以前的数据对比,看看经营情况有没有变化。要是盈利变多了,就总结经验;要是亏损了,就赶紧找原因。就像陶朱公范蠡,“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史记·货殖列传》),靠精细核算商业活动,三次积累千金财富。你要是能这么做,店铺肯定能变好。

贾生(恍然大悟,敬佩地说):先生一番话让我醍醐灌顶,真是受益匪浅。不过记账时总会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有时送东西给别人没收钱,这种该怎么记呢?

太史公(从容回答):《尚书》说:“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尚书·大禹谟》)这话虽说的是刑罚教化,但道理相通——记账也要定规则。送人的货物虽没收入,却也是店铺的支出,得在账册里写明送给谁、什么东西、多少数量,这样才能保证账目完整真实。再比如有人赊账,也要

不想错过《杂论对话》更新?安装卡卡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