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说,“你讲吧。”
“臣曾经和大王说过,要做成事情,重要的是抓住机会。若不抓住机会,让其他国家强大起来,统一天下再难成事。”李斯跪着说。
“眼下,东方六国名存其四,实存其二。看似先攻灭赵燕齐三国之一是更容易的事情,却不知这样做才是南辕北辙。
“赵燕齐三国的实力确实弱于楚国,可以说几乎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正是这样,才不构成威胁。
“而楚国,虽然权力分散,但六十多家大小诸侯各自发展,不可能同时衰弱,总有一家能够强盛。现在楚国的君臣一时暗弱,是绝好的时机。
“倘若秦国看着眼前的土地而忽视楚国的威胁,当我们去和赵燕齐周璇之时,万一楚国的局势发生变化。再要攻打楚国,只会难上加难。
“而今之际,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攻灭楚国,免得多生事端。”李斯说。
“秦国变法已积六世之强,秦楚之间的实力有如云泥之别,楚国还能生什么变化呢?”
嬴政的内心是想要打楚国的,但是听到李斯这样说,觉得他有些夸大,于是问道。
“回大王,”李斯回答,“倘若楚国贵族,学三家分晋之故事,分楚国为屈景昭三国,大王将要对付的敌人就从一变为了三,这便会增加更多的变数。
“倘若楚国王室,学东周迁洛邑的故事,南迁于百越之地割据一方,那大王就要花费更多的粮草和军需,到条件更艰苦的地方作战。
“柏举之战,孙武子以三万吴军大破楚国十万军,以至于攻陷楚国国都;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楚军大破秦军五十万,鄢郢之战,武安君白起以7万秦军破楚国举国之兵。这些都是以少胜多的例子。
“倘若楚国王室重新推举出更强力的楚王,任用更加强力的将领,利用江河之险要以抗秦师,而我军将领皆不能敌,又将如何呢?
“大王,战争确实是国力的较量。但并不是强大的就一定会取胜。反过来,战争也会影响到国力,强大的国家可能因为战争反而转为衰败。
“大王刚才问廷尉丞,为什么最近会有民变,臣想,答案就是秦新败于楚国,民新种之粮为楚国所夺,家人为楚军所杀,不仅不见国家出兵伐楚,反而见秦国割地给楚国,因此生怨。
“因此,臣认为大王应当坚定决心,一举拿下楚国,以为秦国之郡,以安民之心,绝后世之患。”李斯说。
“善,”嬴政说,“李廷尉,果然还是你最懂朕心。”
李斯虽然得到了秦王的褒奖,却只是低头叩首,看不出他的表情。
好在,嬴政因为找到了盟友心情很不错,并没有想那么多。蒙恬虽然大大咧咧的,没想到粗中有细,真的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这让嬴政十分开心。
“那依你看,朕要派何人将兵,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嬴政问李斯。
“大王,”李斯回答,“臣以为非王翦将军不可。”
“王翦带兵,并没有什么特别令人感到神奇的地方,也很少有特别令人赞叹的战斗。”嬴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奇谋之将,看似才能出众,然而兵形险招,若有不测之事,便是万劫不复。”
“大王认为大将军不会奇谋,而战争的根本从来就是战前的准备和谋划,谋定全局,让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这才是最稳妥的战斗方式,而这正是王将军的长处。”李斯回答嬴政。
“如果给他十万人的军队,他无非也就是能打出十万人的效果。并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嬴政又说,“就没有更加有本领的将军了吗?”
“大王,”李斯回答,“兵不在多,而在精。军队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人越多,产生的矛盾越多,管理的难度越大。”
“完全不懂领军之法的人,任性妄为,会使得士兵之间矛盾重重,虽有十万之兵,却似乌合之众,一但遇敌,便会做鸟兽散。
“而一个普通的将军,带领着十万人,能够打出十万人的效果,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人再多一些,管理的难度十倍百倍,常常不到打仗的时候,自己就要出问题。
“王翦将军看上去没有出众的才华,但老将军的本事正在于给他多少军队就能发挥出多少作用,而不会大打折扣。这是老成持重,是他人难以复制的本领啊。”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