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稳定了边疆局势之后,皇太极开始着手内部改革,由于连年征战,后金内部过于注重军事发展,文官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帝国的吏制极不健全。为了改变这种政治结构上的不均衡,皇太极开始大量选拔人才,量才录用,充实国家机构。他指出:“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下令“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并谕各家不得阻拦。崇祯二年九月,后金考试儒生录取二百人。崇祯七年三月,又考录汉人生员,一等十六人,二等三十一人,三等一百八十一人。在皇太极的治国方略中,“以人才为本”是其核心部分,他命令满、汉、蒙古各官荐举有深知灼见之人,而且不论出身、民族,尽量做到量才录用。从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戮儒”到天聪汗皇太极重用儒生,后金帝国的人才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太极大力选拔人才的结果就是治下各族才俊大量被发掘出来,加入到了建设后金的队伍之中,这其中汉族仕人数量相当可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后金政权的组成成分,进一步缓解了民族矛盾。诸如鲍承先、宁完我、高士俊、高鸿中、马光远、张存仁等汉族人都成为皇太极的股肱之臣,为后金政权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