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儒家:智信圣仁义忠,六德传世;孝友睦姻任恤,六行流芳 在儒学顶着“国学”的大帽子乃至背负“中华文明整合世界”重任的今天,儒家文化早已不再单纯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为宗的儒家了,在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时而如同惬意飘摇的小舟,时而被整个时代的“纤夫”拉到属于他们的社会里暂时成为“座上客”甚至VIP,随后又被丢弃搁浅,直到近十多年,儒家文化思想再次登上舞台,这次它扮演的不是一叶扁舟的小角色,而是一艘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豪华邮轮,漂洋过海地去实现国人心中那个梦——以夏变夷。*天*禧¢晓!税.网^ _已·发¢布+罪^歆+漳′结/如同孔子个人的仕途坎坷一样,儒学思想在不同时代的遭遇,正是人们思想变迁史的表现。
与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所处的年代比较,很多人会出现一种近乎现实的错觉,“世风日下”,社会风气一天不如一天,也就是说相对而言,“以前”的风气是好的。我们不妨把眼光倒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倡“仁”的那个年代。西周时代,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确立的“家天下”国家结构,周天子是家长,而八百诸侯是儿子,卿大夫是孙子,士及以下辈分最低,这样一来,尊卑有序,伦理分明,无论横看竖看,周天子都是高高在上的王者,而普天之下的贵族都被这样一个行政管理办法牢牢地圈在了一个圈子里。\白¨马*书!院` \免!沸_岳+黩*虽然分上下等级,但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之间的关系并非现代职场里所说的上下级从属关系,而是伦理上的父子关系。《三字经》里“孝与亲,所当执”,“弟于长,宜先知”,也就是说,当时子弟服从亲长,这是不可违背的,具有绝对的束缚力量。
到了春秋时的东周,诸侯各国混战,兼并之事时有发生,这已经违背了“王”封“诸侯”的制度。还有“诸侯不亲”,诸侯国不孝敬周天子已经很普遍,而最令儒家难过的是,发展到“挟天子令诸侯”的地步,各诸侯都力图称霸。“礼崩乐坏”,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一片混乱,无法无天了。如果能够恢复到西周周公所创造的那个年代多好啊!在这样的秩序混乱之际,儒家学派诞生了,但在当时,儒家思想是不被重视的,说白了,诸侯们都犹如下山猛虎,让雄心勃勃、称霸之心膨胀的他们再回到那个“笼子”里去,显然是不可能的。+零+点¢墈·书+ `追`嶵_芯~蟑/节/也就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所说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诸侯“不受待见”。那么,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是什么呢?我们来看。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在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核心思想是“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作《春秋》,通过复兴周朝的礼乐官学传播王道教化。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孔子重视六经是因为看到了六经中蕴涵的先王之道。诗书礼乐之道是春秋时期贵族子弟的共同学习科目,“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贵族教育“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