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家: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农家是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求/书-帮^ .哽!芯.最*筷~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所重民食”也正是农家的特点。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和领袖就是出生在郢都的许行,生活在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与孟子是同时代人。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其主张,其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当是许行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咸^鱼/看`书¨枉? `已¢发`布¨最^欣*璋`洁?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著作流传于世。关于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我们可以翻阅《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和《爱类》等篇,《管子·地员》,《荀子》以及《淮南子·齐俗训》等也有记载。
历史上,农家在战国时出现不是偶然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以至于反映劳动者利益的思想学说,在当时也能有存在的条件,墨子、杨朱和许行正是劳动者的思想代表。但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与阶层各不一样,因此其思想又各有差异。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许行有弟子几十人,他们生活极为简朴,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他们没有土地,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从楚国来到滕国,不是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希望得到一块土地、一间房子,以便定居下来从事耕种。许行的主张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以至使儒家的门徒陈相及其弟陈辛也抛弃儒家而拜许行为师。
农家作为当时下层农民的代表,他们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民本主义思想。,k-a·n¢s`h¨u`l¢a!o\.*c¨o\m~由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们集体编撰的《管子》一书包含各家的思想学说,一般认为,其中《地员》一篇就是农家的著作,而《牧民》《权修》《五辅》《八观》等篇重点记述了农家思想。由于当时的平民绝大多数都从事农耕,所以“重农”就是“重民”,重农倾向必然会发展为民本思想。
首先许行提出“顺民心”。农家看到,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应该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也就是说,民心所向决定着统治者是否坐得安稳。《管子·权修篇》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可巧取豪夺,不能对百姓剥削太重,也就是要减轻赋税,轻徭薄役;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由此可见,农家通过“民心”这个概念,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还进了一步。
在《管子》一书中,农家还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提出“修饥谨,救灾荒”。农家将水灾、旱灾、风雾雹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认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在《管子》的作者看来,水灾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尤应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这样,灾害意识就成为农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