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4-6米通道(与夏季东南风向平行),保证风能从东到西贯穿房屋(通风路径)。
- 中间天井:建“小天井”雨水从天井收集,经地下暗沟排向外侧(“四水归堂”,聚水不积水),天井上方无遮挡,形成“烟囱效应”(热空气上升排出)。
- 西侧围墙:建18米高实墙(或种密植乔木),挡午后西晒(西晒是南方夏季高温主因)。
3 建筑技巧:“薄墙高窗,架空防潮”
- 墙体:外墙用24空心砖(内填稻壳,隔热防潮),墙面刷深色涂料(吸热慢,夏季墙体温度低)。
- 地基:抬高30(比室外地面高),底层架空30(用石柱支撑,不住人,放杂物,防地潮)。
4 植物选择:“东疏西密,常绿为主”
四、通用检查清单(普通人一看就会)
2 南侧是否开阔(正午阳光能照进3米)?
4 北侧是否有种落叶乔木?
1 东侧是否有通风道(与东南风向平行)?
五、原理溯源与数据来源
1 古典依据:
- 郭璞《葬书》:“藏风聚气,界水止气”核心原理(晋代,风水理论奠基作);
- 杨筠松《青囊奥旨》:“南北异理,山水为纲”地域适配思想(唐代,形势派经典)。
2 现代数据:
-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候公报》(2023年):南北年均风速、降水量、极端温度数据;
- 住建部《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不同气候区建筑朝向、通风、防潮设计规范。
结语:简单来说,就是“北方跟着阳光走,南方跟着风走”
北方记住:北挡南晒,厚墙落叶(挡风、聚热、防冷);
南方记住:东通风西挡晒,天井浅沟常绿树(散湿、散热、防涝)。
按清单操作,不用监测设备,不用专业知识,就能让房子“冬暖夏凉,干湿相宜”——这就是古人“乘风则散,借水则止”的终极简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