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军队,肝脏的气血一动,智慧的命令就无法施行。\"
手持贝叶经的老者是天竺沙门达摩多罗,他双手合十说:\"《楞严经》认为愤怒如同大海的浮沫,本来没有实体,是因风(境遇因缘)而起。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义理相通:面对同一诽谤(a),执着于'自我'就会愤怒(c1),观照'空性'就会忍耐(c2),其中的转化全在一心。就像吴宫中的美人,西施面对诋毁会微笑,东施面对赞誉却会愤怒——镜子本来没有心,美丑全在面容本身。\"一位燕地辩士按着《公孙龙子》说:\"秦王愤怒中敲击瓦缶,蔺相如斥责他'五步之内,我的颈血就会溅到大王身上',这种愤怒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赵国。可见愤怒的根源有两种:'自我执着'的枯井和'公义'的洪流,智者分辨根源就像大禹疏浚河流。_4?3~k-a′n_s_h!u′._c\o¨m^\"第三章制怒修智:古今方法指示途径一位古稀老翁从竹影中走出,摇着手中的《袁氏世范》说:\"我效仿'居家处世贵在宽容'的教诲,创制了'愤怒时的三盏灯方法':第一盏点燃'过去之灯',回想十年前愤怒的事情,如今在哪里呢?第二盏点燃'未来之灯',设想十年后回看今天的愤怒,不是像孩童嬉戏一样吗?第三盏点燃'现在之灯',觉察当下的愤怒之心,如同水中月影,捕捉不到痕迹。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中说'用概率战胜忧虑',与此同理——试着想想世间的事情,十有八九最终都会成空,何必用当下的怒火来焚烧呢?\"身着缁衣的沙门曾游历少林,他展开《六祖坛经》说:\"六祖慧能说'烦恼即是菩提',不是说放纵愤怒,而是说要观照愤怒。从前神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慧能破除说'本来无一物'——愤怒生起时,观照'愤怒的是谁?所愤怒的是谁?'就像提着灯走进暗室,灯光明亮处黑暗就没有实体。如今的'正念减压法',让观照者如同站在河岸,看着愤怒的波涛向东流去,不跟随波浪行走,这与永嘉玄觉禅师'在烦恼的大海中,立足就能成为宝筏'的宗旨相同。\"白须老者抚摸着少年的后背,指着台阶下的蚁群说: \"你看蚂蚁争夺蚍蜉的翅膀,互相钳制而僵硬不动,这不是蚂蚁智慧短浅,而是被'觅食的念头'困住了。人克制愤怒就像蚂蚁脱离困境:第一要'舍弃食物',知道愤怒正在啃食智慧的血肉;第二要'分路而行',知道愤怒阻碍了智慧的道路;第三要'登高望远',知道愤怒如同蚂蚁争斗,本来就不是大事。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应该补充一句:'芦苇遇到风就会弯曲,智者遇到愤怒就会思考。'我曾见过黄山的松,树根嵌入石缝中,风吹来时就摇晃,却摇晃而不倒下——智者的智慧如同松根,愤怒的风虽然猛烈,只要根扎得深就不会动摇。\"一位齐地琴师弹奏《碣石调·幽兰》后说:\"克制愤怒如同调试琴弦,太紧就更换弦线,太松就调整琴柱。嵇康在《琴赋》中说'所有乐器之中,琴的品德最为优秀',因为它能调和人心。从前陶渊明收藏没有弦的琴,心意不在于声音,而在于调和心境——心境调和智慧就会产生,如同琴音和谐就会优美。\"第四章智怒辨微:中庸之道证明永恒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是陈地的耆老,他展开《太公兵法》说:\"世人把'不愤怒'当作智慧,却不知道'应当愤怒而不愤怒,反而会丧失智慧'。姜太公讨伐商纣王时,发誓说'上天保佑,百姓都来归服',不是没有怒火,而是愤怒化为上天的威严;诸葛亮出师北伐时,在《出师表》中说'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不是没有愤怒之心,而是愤怒化为兴复汉室的力量。马丁·路德·金说'道德的苍穹虽然漫长,但它终将向正义倾斜',这种倾斜的力量,都是由'正义的愤怒'推动的。就像龙泉宝剑出鞘,不斩杀蝼蚁,专门诛杀奸佞之臣——智者的愤怒如同宝剑有剑鞘,需要用时才拔出。\"抱琴的老者弹奏《广陵散》后说:\"嵇康临刑前弹奏这首曲子,愤怒在胸中却神色不变,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怒。琴音有散音、泛音、按音,散音如同上天之怒,泛音如同人间之怒,按音如同智慧之怒——上天之怒不可预测,人间之怒不可放纵,智慧之怒不可没有。舜流放四凶族、孔子诛杀少正卯,都是'按音'的表现。林肯说'宁愿把敌人转化为朋友,也不要因为愤怒增加敌人',这与《商君书》中'法令施行百姓就会懂得感恩,政治清明愤怒就会平息'的道理一样,都在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