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的德行,于是以修养德行回应,后来大雨降下。这并非仅仅考察天时的需求,也是考察人心的需求。

天道有'亢龙有悔'(龙飞过高会有悔恨),需求有'过满则溢'。如今的商人,看见某种需求旺盛,就蜂拥而至,最终导致过剩,这是不知道'需求到极致就会转向反面'的道理。如同《周易·丰卦》说:'丰是盛大的意思。光明而行动,所以盛大。'然而'扩大他的房屋,遮蔽他的家,从门缝窥视,寂静无人,三年不见人,凶险',需求过于旺盛,反而成为凶险之象。从前陶朱公'囤积货物的道理,务必保证物品完好,不使资金停滞,用物品相互贸易,腐败的食物不要留存,不敢囤积以求高价',这符合天道盈虚的道理。

所以考察需求的人,应当如同观察星象,知晓其运行轨迹;如同测量气候,辨识其冷暖变化。《孙子兵法》说:'能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取胜的,称为神。'考察需求的神妙,在于顺应天道变化、回应时机需求,这不是人力强行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之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哲此时,抚膝起身:"三位哲丈所言,或本于心性,或本于迹象,或本于天道,都符合圣贤的道理。然而老夫久涉商海,觉察考察需求的道理,尤其在于通达权变、结合实用,愿以商业贸易的实务来谈。"

第四章 赵哲论商道:通变合用,以需致用

赵哲目光如炬,声如洪钟:"诸位论理极为精妙,但天下的需求,不是道理所能说尽的,必须用事实来证明。从前吕不韦在邯郸经商,看见子楚'在赵国做人质,车马费用不充足,居处困窘,不得意',知道他需要援助,于是说:'这是可以囤积的奇货。'于是用金银布帛结交他,后来子楚成为秦王,吕不韦官至相国。这不是考察他人的潜在需求,从而收获奇功吗?

《货殖列传》说:"百里奚在楚国困窘而秦穆公任用他,于是称霸西戎;商鞅在魏国困窘而秦孝公任用他,于是使秦国强大。"贤才需要遇到明主,明主需要得到贤才,这是相互需求的精妙。商道也是如此,比如卓文君在垆前卖酒,知道临邛的富人需要新奇事物,于是以才女卖酒作为噱头,最终成为佳话,这是将文化需求转化为商业需求。

再看《盐铁论》,桑弘羊说'明智的人顺应时机而变化,智慧的人随着事情而制定策略',考察需求的变化,在于知晓'时机'与'事情'。汉初民生凋敝,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文景二帝推行黄老之治;唐初百废待兴,需要招纳贤才、追求治理,所以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这是治国者考察需求的变化。商人也是如此,宋代交子出现,知道贸易需要便捷,于是用纸券代替铜钱,这是考察交易的需求。

如今世人谈论'长尾理论',其实符合《管子》'万乘之国,必定有万金的商人;千乘之国,必定有千金的商人'的道理。主流的需求如同江河,潜流的需求如同溪涧,江河虽然浩大,溪涧也能汇成深渊。从前徽商程家,看见边地军队需要食盐,于是以'开中制'(缴纳粮食换取盐引)纳粮换盐,这是考察边地的需求;又看见士大夫需要文房用品,于是设立'胡开文'墨庄,这是考察文化的需求。通达权变的人,不拘泥于一隅,能够在常人忽视的地方发现需求。

《商君书》说:"愚昧的人在事情成功后还不明白,智慧的人在事情萌芽时就能预见。"考察需求的智慧,在于看见尚未萌芽的迹象。如同哥伦布西航,本为寻找印度,却发现了美洲,这不是预设的需求,而是偶遇的需求,然而能够因势利导,最终成就大业。如今的创业者,有的说'创造需求',实则需求本就存在,只是等待发现。如同史蒂芬孙发明火车,不是创造需求,而是解决'行走困难'的需求。

从前子贡'喜欢贱买贵卖,随着时机转换货物',孔子称赞他'预测行情往往准确',并非只知道货物,更知道需求。需求在市场中,如同水在容器中,容器圆水就圆,容器方水就方,善于考察的人能够知道容器的形状,于是知道水的状态。《周书》说:'农民不出来劳作就缺乏食物,工匠不出来劳作就缺乏器物,商人不出来经营就三宝断绝,山泽之人不出来劳作就财货匮乏。'四者相互需求,才成就天下。考察需求的人,应当观察四者的缺失,知晓其需求,这是通达权变、结合实用的关键。"

陈生听四位哲人所言,如醍醐灌顶,于是再次下拜叩首:"晚生愚钝,从前以为考察需求不过是观察市场行情、询问民间疾苦,如今听闻诸位哲人的高论,才知道其中有心性的奥秘、实务的准则、天道的玄妙、商道

不想错过《杂论对话》更新?安装卡卡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