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语纪元 · 元年 · 四月初二
云南南部深岭 · 岩引谷地带 · 第十四页频影初现
没有文字,没有图纹,甚至没有节奏。*s^h-a.n,s.h!a+n?y¢q¨.~c!o¨m.
但当沈茉凌踏入这片“岩引谷”时,
她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彻底无法翻译的存在。
她明白:
这里不是没有语言,
而是语言被文明主动选择“不可共享”。
—
一|岩引谷入口:语言断绝区
岩引谷是一片深达数百米的地缝林谷。
塔制地图仅将其标为“地貌盲区”,无人驻点。
但沈茉凌持第十三页频谱前行时,
频布竟主动发出一阵微频震颤。
昭之远频同步识别:塔心底层触发“未知频交感应”机制。
这说明:
第十四页频源,已浮现于此。
—
二|谷中“未翻译者”初现:静群人
刚入谷时,她遇到第一批人:
身体上无任何饰物;
面容安详、手掌交握;
她向他们打手势、递图符、送食物——对方无动于衷。-2/s¢z/w`./c+o-m′
直到第三日,一名孩童将一块石片轻放入她掌中,
她才发现:
他们并不是不理她,
而是“他们拒绝被理解”。
—
三|静群语法:文化防御性
静群人日常交流极简——
他们通过“行为一致性”达成共识,而非通过言语传递。
沈茉凌观察七天后确认:
没有任何解释性动作;
没有重复;
没有确认语句;
没有因果语态。
她终于意识到:
“他们的文明,不是为对话设计,
而是为‘存在彼此身边’而建立。”
这是一种“非解释型文明”。
—
四|沈茉凌的“无接触记录法”试行
为避免文化冲突,她开始试验“无接触记录法”:
只观察,不干涉;
不提任何问题;
不使用翻译笔、频布或写字;
每日只在篝火边留下一块空页与一粒种子。~£D咸¥?鱼?;看??书± {e首2?2发+<
第四夜,她醒来时,发现空页被对方埋入火中,而种子已被种在溪边。
这是她收到的回应:
“你说话了,
我们听见了,
但不想回答。”
—
五|第十四页浮现之夜
就在第七夜,主谷深处光焰升腾。
她以频感布感应后,见光线中缓缓浮现一页图形:
形似岩纹;
不动不鸣;
但其构造与“察色图谱”完全不同。
塔心远频同步识别编号:p-14
第十四页:已现。
但未能读取任何频律。
沈茉凌给它命名:
“未翻译页”。
—
六|她与一名静群少年之间的“无声事件”
第十夜,她被溪边鸟鸣惊醒。
发现一名少年坐在石头上,向她身后投石——并未伤人,却极具节奏。
她未躲,而是坐下。
少年继续投十颗石子,随后起身离去。
第二日,她在原地发现一串石痕排列:
并非图形,也无意义,但与她心跳频率完全一致。
她写道:
“他们不是在表达,
他们只是在‘呈现自己’。
如果我试图理解,
便是对他们的误解。”
—
七|“存在即语言”理论首次被采信
沈茉凌在记录中提出:
静群人文明不以对话为目的;
他们通过“共时存在”建立文明连续性;
这不是落后,而是“另一种语言哲学”。
她首次撰写文书:《语言不可翻译者之证》,并收录“第十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