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缕阳光从窗帘缝隙照进卧室时,小杨的勘查本上己经记满了28条线索。~比-奇.中/蚊·惘. ′无!错¨内,容·未撬动的门锁、空调的低温环境、疑似血迹的斑迹、红色连衣裙的纤维、神秘消失的矮柜……每一条都像拼图的碎片,等待着拼凑出完整的真相。小王合上笔录本时,老李还在念叨着张磊的种种反常,而楼道里的腐臭味似乎更浓了,像在无声地诉说着发生在这间屋子里的悲剧。
李明的胶鞋在玄关的积水里踩出轻响,他指着墙上的空调控制面板:“24℃低温环境会影响痕迹留存,” 指尖在 “制冷模式” 字样上停顿,“把勘查范围扩大到整栋单元楼,楼道、天台、楼下花坛全查,尤其是排水管道。” 他把证物袋递给小杨,里面的红色纤维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重点比对这种聚酯纤维的经纬密度,别放过任何角落。”
小杨正蹲在客厅地板上调试磁性粉末刷,黑色的磁粉在聚酯纤维布上形成均匀的薄膜。“小孙,你看这组鞋印,” 他用比例尺量出步长 68 厘米,步宽 12 厘米,“前掌压力分布呈三角形,后跟磨损程度 3 级,符合男性特征,但鞋印边缘模糊,应该是在湿润地面留下的 —— 和玄关积水的湿度吻合。+墈¢书!君` _追!最+薪~彰_结`” 他让技术人员在鞋印旁放置比例尺拍照,“用侧光拍摄增强立体感,注意保留鞋底锯齿纹的细节特征。”
小孙扛着多波段光源走进卧室,光束在衣柜内壁扫过,380nm 紫外线下,处 50×30 厘米的区域发出淡蓝色荧光。“这里有被擦拭过的血迹反应,” 他用激发光强度计测量,数值显示为 2300μW/cm2,“比客厅地毯的残留量高 40%,说明原始出血量更大。” 他用无菌棉签蘸取微量残留物,“ABO 血型测定为 A 型,但 DNA 分型需要回实验室做 STR 检测,目前无法确定是否为死者所留。”
“主卧飘窗的窗锁有被撬动的痕迹,” 小杨的探针卡在锁芯缝隙里,“弹子错位角度 5 度,锁舌根部有黄铜粉末,氧化层厚度显示是三天前的新鲜痕迹。” 他让小孙用扫描电镜观察粉末,“含锌量 12%,属于标准黄铜锁芯成分,但撬动工具应该是扁平的一字螺丝刀,刃宽约 8 毫米。” 窗外的空调外机上,小孙发现了半枚模糊的指纹,“用 502 胶熏显后,纹线中心是箕形,但细节特征不足,只能提取到 6 个特征点。`墈^书′君, +芜.错?内,容?”
扩大勘查范围到楼道时,小杨的磁性刷在 302 门口的消防栓箱上有了发现。“这里有枚完整的汗液指纹,” 他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带提取,“中心花纹是斗形,10 个特征点清晰,纹线间距 0.23 毫米,与卧室窗锁上的黄铜粉末成分关联度 90%。”302 的住户是位退休教师,她证实上周六确实看见有人在张磊门口徘徊,“穿黑色夹克,戴鸭舌帽,身高大概 175 厘米,走路有点外八字。”
小孙在楼下花坛的灌木丛里,用拉曼光谱仪检测到红色纤维的特征峰。“波数 1640cm?1,是聚酯纤维的典型吸收峰,” 他对比数据库,“与卧室发现的红色纤维经纬密度一致,都是 150×100 根 / 英寸,但降解程度更高,应该是一周前遗留的。” 花丛深处的泥土里,提取到 42 码锯齿纹鞋印,步长 72 厘米,步宽 10 厘米,推算身高 175±2 厘米,与退休教师描述的外八字特征吻合。
“垃圾桶里的黑色塑料袋,” 小杨用镊子夹起片破损的袋口,“内侧提取到的指纹与消防栓箱上的完全一致,” 他让技术人员拍照存档,“袋内残留的食物碎屑里,检测到与死者胃内容物一致的川味调料成分,但 DNA 分型显示是另一名男性,可能是丢弃垃圾的人留下的。” 垃圾桶边缘的铁锈上,缠着几根深棕色的棉纤维,红外光谱分析显示与常见的工装裤材质一致。
天台的水箱盖引起了小孙的注意,边缘的灰尘有被触动的痕迹。“提取到的足迹与楼下花坛的鞋印吻合,” 他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水箱到张磊卧室窗户的首线距离,“18.5 米,高度差 3 米,借助绳索完全可以攀爬入户。” 但水箱内的水质检测显示,没有异常生物成分,排除了藏尸或藏匿凶器的可能,“只是有人上去过,不一定与案件相关。”
小杨在楼道的监控摄像头下方发现了异常,镜头的防尘罩有被旋转的痕迹。“角度偏移了 15 度,刚好避开 301 门口的区域,” 他查看监控录像,“7 月 4